我的購物車

快速報價可來圖加工
購物車0

最新加入的商品

您的購物車中暫無商品,趕快選擇心愛的商品吧!
掃描

中國老板為什么不重視技術,說出來所有工程師的心聲!

2017-03-16 瀏覽量 6616

某汽車部件公司,老板某總業務員出身,平日都是在外跑業務,從北方請來一位老工程師A工負責產品開發和日常管理。某總業務能力很強,技術知識基本為零,擅忽悠,每與其交流,言則必談:人才很重要,技術很關鍵。


A工就職一年多后,公司主要的產品開發基本完成,生產步入正軌,眼看A工的工作越來越輕松,于是某總借故將其辭掉(A工的薪資要抵4名該公司“技術人員”,之所以加“”,因為該公司再無真正的技術人員)。A工離職一段時間之后,該公司僅有新品開發進度嚴重滯后,產品質量明顯下降,客戶嚴重不滿,一些客戶開始著手更換供應商。

?

如此套路相信大家都已經見怪不怪了,嘴上說著“技術很重要”,但往往屬于“越是缺什么,越是喜歡說什么”,造成這種普遍現象的原因不外乎:

1、看不見。目前中國的大多數老板都是業務或是管理出身,缺少技術背景,對技術的價值缺少客觀認識;同時此類老板一般更看重數據化的顯性表征,而技術的價值對于非技術人員來說,通常是隱性的、非直觀可見,于是失明就成了常態。

2、管不好。老板并非必須懂技術,當企業戰略正確、管理先進時,一些隱性特征就可以實現數據化管理,管理者憑數據就可以正確認知,但是在管理水平不夠的時候,隱性效益是難以數據化和顯像化的,所以視而不能見就在所難免的了。



3、聽不進。或許是傳統文化的影響,對于權力的迷戀,企業主大多都有帝王情結、家長情結,醉心于統管一切,習慣以俯視的姿態審視一切,將企業興衰成敗系于一身;對外部意見不屑一顧,個人缺點最終無限放大為企業短板。


4、等不起。技術投資在高回報的同時具有投入大、周期長、風險大的缺點,在西方,經過上百年的發展,商業結構已成熟,資本、運營、技術的多方結合可以有效應對;而在改革開放至今中國,多數企業既要面臨技術底子薄、運營經驗差、還需要自籌資金等不利局面,于是投資小,見效快幾乎就成了唯一選擇。在這方面,國企的情況要好一些,但是拋開國企的弊端不說,國企管理者面臨的考核壓力,其生存環境甚至比較私營企業主更惡劣,同樣等不起。


5、剎不住。大量的中國企業通過代工、復制積累了資源,按說這個時候有足夠的條件來搞技術研發了吧?……難!……創新是企業基因的重要部分,一家靠代工、復制成功的企業,經營理念、企業文化等方面都已成形,同時這類企業往往都有相當大的實體規模,而所有這些綜合成了巨大的慣性,這個時候調轉方向去搞創新、搞研發,其結果往往也是悲劇的。



6、跟不上。目前中國制造業的企業主還是60后70后為主,另外有一部分深受這批60后、70后經驗影響的80后,這批人的發家始于人口紅利,長期致力于更低價,而非更優質,沉溺于技術好不如關系好。但是這樣的經驗已不適合當下的發展大勢。


總結了那么多的弊端、缺陷,似乎很負能量,但是再細一看,這些也不過是時代的桎梏而已,遠不是終點。


歐美人的創新基因古而有之嗎?不是!

中國人的天性就只能山寨嗎?未必!

同樣的路,歐美走了幾百年,走到了全球生態的頂端,同樣的征程,中國才剛上路,剛解決了生存問題,以西方的標準來要求之前的中國,這樣的做法或許就如同很多人都遇到的“老板跟剛解決了溫飽的員工談理想”一樣,一樣的荒唐。

與其駐足抱怨,不如努力前行,或許明天,真的可以很美好。

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